发展规划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问题汇编
1.学校在制定“十四五”规划以及马上要制定的“十五五”规划等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如何体现“以本为本”的办学理念?举例说明如何确保规划能切实服务本科教育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和谋划编制“十五五”规划时,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一是战略目标凸显本科教育核心地位。在《新疆师范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明确本科教育的战略优先级,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列为学校核心发展指标。在学校“十四五”期间推进的“三项工程”中明确提出“推进以本为本工程”,进而提出“建设一流课程、建设一流专业、建设一流实验室、培养一流学生”的具体建设目标。
二是重点任务聚焦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在《新疆师范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明确“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重点任务,通过新增本科专业、调整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出台一流专业点培育与建设方案和管理办法,推进课程教学质量总体提升;引导和推动一流专业中的师范类专业完成二级认证申报及认证工作;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与推广计划;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计划;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实施“卓越新师”培养计划,结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构建“卓越新师”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规划研制力求切实服务本科教育教学。根据《新疆师范大学“十五五”规划预研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学校积极推进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论证工作,通过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专题问卷调查工作、组织召开专项调研座谈会、组织召开“十五五”规划编制培训会等方式,不断强化调查研究、优化顶层设计和育人体系的数据支撑,为“十五五”规划能切实服务本科教育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2.学校发展规划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有那些具体体现?特别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规划中,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内容?
学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通过系统化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
一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与推广计划。根据《新疆师范大学“五培育工程”课程思政“金课”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在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和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结合自治区相关要求,制定“新疆师范大学课程思政试点基地实施方案”,分步骤针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推进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课程群建设,形成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课程育人氛围。以平台建设和教改项目研究为载体,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主渠道作用,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优化课堂教学育人功能,积极总结、推广经典教改案例和经验。
二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和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基础上,全面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计划”。深化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必要性认识,以学生间和师生间“一帮一”互助、短期培训、电子资源平台等,丰富师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在以课程形式提升单列类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利用学分制改革,将获得普通话二级乙等以上证书与兑换相应学分相结合,适当调整和提高毕业标准中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普通话测试次数,以提高师生普通话通过率。充分发挥普通话测试中心服务作用,更新改造普通话测试用房,增加人员配置,推进普通话测试工作常态化开展。
3. 如何结合学校本科专业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需求,科学制定校园总体规划?在教学楼、实验室、实训场地等教学设施的布局设计上,怎样体现前瞻性与实用性?
学校教学区占地面积2284亩,有温泉校区、昆仑校区两个校区,分别坐落于水磨沟区观景路100号、沙依巴克区新医路102号。温泉校区2014年投入使用,是学校主校区和行政中心,教学区占地面积1994亩,主要承担学校文科类、部分理科类专业本科、研究生教育培养以及留学生教育等任务;昆仑校区是老校区,教学区占地面积290亩,现主要承担学校理工科、艺术类专业本科、研究生,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等教师干部培训任务。
目前温泉校区已建设完成的建筑面积合计约为38.7万平方米,其中包含教学组团面积为18.5万平方米,生活组团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组团1.4万平方米,配套组团建筑面积为0.9万平方米。教学中心区是以公共教学楼组团、公共实验楼组团和图书馆为核心的一个区域,是整个校园的主要核心所在。教学中心与学生生活及院系组团区有机结合,使学生生活流线更为自然合理。院系组团区分东西两片设置,通过校园文化长廊与文科教学实验楼及图书馆有机联系,方便学生使用。理科实验楼通过次级连廊联系教学中心区。各建筑群的设置既具有各自的特色、相互联系、互为开放资源共享地促进相关学科专业的横向联系、学科交叉融合和科研互补。
4.在中央财政专项工作开展中,如何体现向本科教育教学需求倾斜?举例说明。
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央财资金)是学校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重要来源,对提高我校高等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自2021年至2025年,学校累计获得央财资金18776万元,支持建设54个项目。央财资金在本科教育教学需求方面的倾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央财滚动规划编制导向明确。学校《中央财政专项项目滚动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在统筹新入库项目时要侧重学科专业建设需求,并建立了“新增本科专业建设需求优先”的原则和目标。近五年来,学校共投入央财资金3540.6万元、13个建设项目如新疆宗教研究中心科研平台建设项目、运动与健康促进实验室建设项目等项目,支持宗教学、冰雪运动等新增本科专业建设。尤其在应用心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等新增专业中至少连续2年进行投入,确保新增本科专业建设的连续性。
二是央财资金管理办法机制保障。学校根据财政部、教育部《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315 号)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管理 办法》(新财教〔2024〕103 号)等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新疆师范大学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为本科教育教学提供机制保障。例如,办法中明确表示央财资金支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等项目建设,重点支持“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一流专业、智慧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支持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教学成果奖培育、MOOC建设应用、现代产业学院或特色学院创建、卓拔培优学生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重点支持信息化建设,在校园智能化、信息化,基础教育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管理水平。
三是优先改善本科教育教学条件。近五年,学校将央财资金重点投向服务于本科教育教学的专业实验室、实践平台建设,以及智慧教室建设和改造、图书馆纸质与电子资源(特别是教学参考书、数据库)保障等项目,共计投入资金总额为14233.8万元,主要包括新疆师范大学两校区(温泉、昆仑)计算机教室等38个项目(详见附件1)。通过项目建设,为教学实验室配备了先进且充足的仪器设备,改善了实验教学环境;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实践平台,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满足了本科教育教学的硬件建设需求及智慧化时代需要,助力教育现代化建设。
四是优先支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近五年,学校共投入央财资金9859.8万元,支持国家、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主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乐舞教学实验平台建设项目等29个项目(详见附件2)。通过连续分批次投入资金重点支持心理学、美术学、生物科学、化学、体育教育、运动训练、音乐学、舞蹈学等国家级一流专业及物理学、化学过程与工艺等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此外,通过项目投入,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等一流课程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如在线开放课程、案例库)、课程体系优化,推动本科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为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5.在基本建设专项工作开展中,如何体现向本科教育教学需求倾斜?举例说明。
根据学校整体布局,温泉、昆仑两个校区均承担着本科教学工作,其中,温泉校区主要承担学校文科类和部分理科类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昆仑校区教主要承担学校理工科和艺术类专业的本科教学。昆仑校区属学校老校区,用地面积有限,难以承担新的基建项目,因此,2021年至2025年期间,学校的基本建设专项工作均分布在温泉校区。2021-2025年,温泉校区共有8个新建建设项目,含1个配套服务用房建设项目、1个生地实验楼建设项目及6个学生公寓建设项目。生地实验楼建设项目为学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直接保障,学生公寓建设项目为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间接保障。
生地实验楼总建筑面积12400平方米,地上6层,地下1层,总投资4950万,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960万元,学校配套资金990万元,已于2023年投入使用,主要使用学院为生命科学学院。该楼的整体建设和使用充分考虑了本科教育教学的需求,一是在功能布局上以基础教学为核心,设置了大量通用型、模块化的基础教学实验室,例如设有本科常规实验室19间、主要承担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等本科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满足本科实验课程的高频使用需求。另设有特色实验室55间,主要承担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兼顾师生科学研究;二是在设备配置上,采购了适合本科教学的常规仪器(如显微镜、体式解剖镜、离心机等),确保设备数量满足大班教学分组需求;三是在资源分配上向本科生倾斜,优先保障本科实验课时的优先权,且常备本科教学常用耗材,建立快速申领通道,减少学生等待时间;四是在后期评估中,定期向师生调研本科教学的满意度,并提出了“三种效果评价”,即综合评价、学生评教和师生座谈,从而完善实验教学效果及质量监督体系,并通过评价结果动态调整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整体而言,生科实验楼完成了从硬件到管理全方位支持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保障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实现了资源向本科教育教学需求的倾斜。
学生公寓属学校的生活配套项目,2021-2025年间共有6栋新建项目,即学生公寓9号楼、10号楼、11号楼、12-13号楼、14号楼和15号楼,总建筑面积约67251平方米,主要用于保障本科生的住宿需求。其中9-11号楼已投入使用,12、13号楼正在建设中,14-15号楼资金已下达,正在办理前期手续。温泉校区目前共有本科生约13763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建标191-2018),本科生学生公寓建筑面积应为137630平方米,实际目前温泉校区共有本科生学生公寓约125930平方米(含学生公寓9-15号楼),仍存在11700平方米的面积缺口。学生公寓面积不足的问题导致本科招生存在隐患,因此,学生公寓9-15号楼的建设间接保障了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的发展。一是在资源分配优先本科生,按照国家对学生公寓“421”的要求,优先满足和改善本科生的住宿需求,投入使用的9-11号楼已解决3746名本科生的住宿问题,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的12-15号楼计划解决3682名本科生住宿问题。二是规划布局贴近本科教学楼、实验室和图书馆,缩短学生的通勤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三是硬件设计适配本科特点,在公寓内设置自习室、活动室、思政影厅等,提供公共交流空间,促进本科生社群互动和跨学科交流。整体而言,学生公寓的建设在资源分配、空间规划和功能设计等多个维度向本科教育倾斜,间接保障了本科教育教学的发展。
6.在合作共建过程中,怎样发挥对口支援学校对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帮扶作用?
在合作共建过程中,学校通过多维度、系统性举措充分发挥对口支援高校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帮扶作用。各对口支援高校从人才培养、师资能力、教学资源到交流机制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共享课程资源的方式,对标支援高校学科建设和课程质量标准。组织教师赴东北师范大学学习师范专业认证经验。实施“3+1”联合培养项目,选拔优秀本科生赴13所对口支援合作共建高校交流学习。
二是提升师资能力。选派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到对口支援高校访学、攻读博士学位。邀请支援高校专家学者担任学科带头人,组建教学团队。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资源,接受支援高校的教授担任学校副院长,聘请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知名学者为天山特聘教授。
三是整合教学资源。中国科大和我校签署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实验仪器设备捐赠协议书》,目前第一批仪器设备(350件)已安全到达学校并投入使用。中国科大还与我校共同设立对口合作发展联合基金,用于支持双方科研人员合作开展创新研究。目前,两校相关部门已启动项目申报,即将进入项目评审及立项环节。
四是健全长效机制。对口支援合作共建工作已纳入学校年度工作重点任务,每年组织工作例会,来自全国12所对口支援与合作共建高校的校领导、相关职能处室、学院领导和专家学者参会交流,共商教育援疆工作大计。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设立对口支援合作共建办公室,负责日常沟通和信息传递。
7.在协同提质合作方面,发展规划处如何做好我校和其他学校的本科教育教学互动,是否有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典型案例?
在协同提质合作中,学校通过系统规划与精准施策,系统推进我校与喀什大学、新疆和田学院等在内的帮扶学校的本科教育教学互动。
一是学校以“输血+造血”模式强化师资支撑。实施学历提升工程,面向受援高校教师招收博士研究生。选派师生支教(含柔性支教)数百余人次,同时接收受援高校中层干部及骨干教师来校跟岗学习,促进校际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能力互鉴。建立校领导定期或不定期互访机制,组织专家团队赴受援高校开展开展人才引进、教学能力提升等专题研讨,加强了校际间的合作与联系。
二是构建“协同教研+虚拟教研”双轮驱动模式。我校自治区“天山英才”关明名师工作室与喀什大学开展“慕课西行 《仪器分析》同步课堂”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了名师的专业引领、带动、辐射作用,为两校教师双向交流成长,共同提升授课提供了优质的学习交流平台。邀请受援高校教师参与体育教育、美术学及人工智能等专项培训,开展“同课异构”教学、野外实习等活动,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牵头组建语文教育虚拟教研室,搭建“专家、教师、师范生”协同育人平台,惠及新疆和田学院300余人次。
三是构建长效共享机制。推进学术资源共建共享,通过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文献数据库开放及论文认定服务,促进校际资源流通。面向受援高校开放5个重点实验室,涵盖干旱区湖泊环境、特殊物种保护等领域,服务师生超300人次,有力支撑了其科研实践活动。共享“仪器分析、人文地理学、教育技术研究方法”3门课程资源,覆盖近千名学生,提升了受援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学术视野。
9.在各类合作共建项目中,如何统筹各方资源,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特别是在与不同单位合作时,怎样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融入合作内容,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答:在合作共建项目中,学校通过深化校地合作,以机制创新为纽带,统筹政府政策资源、高校学术资源及社会实践平台,构建了“政-校-企-社”协同育人体系。在合作中,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科研转化、社会服务等全链条,通过课程共建、实践渗透、文化浸润等方式,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尤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等核心领域形成鲜明特色。
一是建立多元协同机制,整合育人资源。依托与乌鲁木齐市政府等合作单位的战略合作,整合政策支持、乡村振兴项目等资源,形成“需求导向-精准供给”的协同模式。联合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机制,在技术转化、标准制定中融入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实训项目,将产业技术技能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培养既懂专业又具家国情怀的应用型人才。利用教育数字化合作搭建智慧校园、在线平台,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打破校地界限,扩大育人覆盖面。
二是深化价值引领,推动思政教育全链条渗透。在教师教育、社会服务等领域与合作单位联合开发特色课程,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并将其纳入中小学教育、社区教育体系,实现价值观教育的系统性融入。通过乡村振兴、公益项目等社会服务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志愿服务与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结合。借助“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等平台,联合开展思政一体化教育活动,并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主题活动营造文化认同氛围,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内化的升华。
三是完善制度保障,确保“三全育人”落地。从教师数字化培训(提升思政教学能力)、学生实习实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到基层干部语言培训(强化国家通用语言应用能力),实现从校内到校外、从课内到课外的全过程育人。联合政府、高校、企业、社区等主体,构建“教育+服务+文化”立体化育人网络。
上一条:发展规划处本科教育审核评估典型案例
下一条:教育部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杨宗凯一行到我校指导交流
【关闭】